首页>媒体聚焦> 详情

“靶向”治疗重金属污染

  “典型重金属污染物解毒去除方法及机理”项目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一项历时16年的基础研究,对重金属污染物的解毒去除机理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方法,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要这么治理”的难题,据此开发的新技术新设备在我国最大的铜、铅、锌、锑等大型冶炼企业应用,行业推广面(按产能计)达30%。在今天举行的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中南大学柴立元教授领衔完成的“典型重金属污染物解毒去除方法及机理”项目,获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铅、镉、砷、铬等是重金属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典型有毒污染物,也是国家重点防控的第一类污染物,主要通过土壤与水体迁移扩散,具有种类多、形态杂、不降解、可累积等特征。然而由于缺乏集聚环境中重金属及其伴生元素的变化规律等基础研究,难以有针对性地建立高毒重金属元素解毒及去除的理论与方法,严重制约了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的有效突破。

  项目组围绕重金属污染物解毒去除的科学问题,探明了高污染环境胁迫中重金属的微生物解毒机制,揭示了变价重金属化学氧化/还原-协同吸附解毒原理,建立了多污染物协同去除的基团配位设计理论与方法,比较系统地把几种类别重金属污染形态及转化机理搞清楚了,为行业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支撑。

  “重金属有很多元素,我们分类研究机理,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就像对癌症采用靶向治疗一样。”柴立元教授给记者举例,三价砷毒性是五价砷的60倍,就先把三价砷变成五价砷,再把五价砷吸附出来,六价铬毒性是三价铬的100倍,也用同类方法彻底清除。

  据介绍,在该研究理论体系及相关成果的推动下,项目组开发了成套工程技术及设备,带来了显著的产业化效益,实施工程或技术服务200余项,覆盖24个省份,为解决我国冶炼行业污染防治重大工程难题、推动长江经济带重金属污染治理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胡宇芬 任彬彬)